让高管、中层、基层和老板一起沸腾

企业管理咨询

400-111-5676

官方资讯

企业文化中有四个层面文化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8-07-26 17:36:14 阅读量:843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

形象层

通常,我们认识一个企业,总是从它的外在形象开始的。这个形象包括它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透过这些形象表现出来的文化,我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形象层,也称物质层。

它们往往是可听、可见甚至是可以触摸得到的,位于企业文化的最表层,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也最远。从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

制度层

接下来,我们可以接触到企业文化的第二层: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

毋庸置疑,企业的运转是要求有制度作为保证与支撑的,员工准时上班而不是迟到早退,生产车间的工人按照规范操作而不是任意胡来,上班着装应该清洁整齐……大多是因为制度的激励与约束。

微信截图_20180726173322.jpg

行为层

然后,我们会接触到企业文化的第三层:行为层。

向客户提交产品是否按时和保证质量,为客户服务是否周到热情,上下级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各个部门能否精诚合作,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热情、愉悦、舒畅还是正好相反……

这一层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大大地近了一步,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具有直接的互动互指关系。

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

在我国长期的企业文化研究上,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制度应该比行为更加接近企业文化的核心,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版时也是这样认为的。经过随后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行为应该是比制度更加接近企业文化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

从制度上,我们可以要求员工在接待客户电话时要及时响应,甚至在接待的时候要充满热情。但是,怎么样才算充满热情,员工在接客户电话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充满热情,这些都不是制度可以考核到的,只有员工自己从心里认同这样的规定,他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甚至是更为优秀的行为。

行为背后,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那些将制度视为比行为更加靠近企业文化核心的人,其实是将行为等同于企业文化的第一层次——形象层,把员工的那种受价值观影响而采取的行为视作一种企业的形象。

价值观层

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之后,我们就达到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层。价值观是指组织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组织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对组织目的、对组织员工和顾客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评判组织和员工行为的标准。

微信截图_20180726173437.jpg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公司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是企业夺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决定性和长远影响的关键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企业有了优秀的、先进的的企业文化,企业上下自动就会提高自身工作苏素养和工作追求,形成“无为而治”的美好局面;反之,缺乏优秀的文化的企业,它就像一个没有创业激情和不了解自身优势的人,终将在市场中湮没。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支柱和灵魂作用,企业更应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加速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想要成为一流的企业,仅仅做好生产和营销是不够的。企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要做好企业文化。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企业文化虽是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企业领导的智慧与心血。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企业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企业,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企业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微信截图_20180726173534.jpg

第三,调整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后,企业往往集团化,企业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企业改革,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 在企业处于并购阶段时, 要注重融合各个企业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企业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企业文化。

第四,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企业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企业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企业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企业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对于管理员工和打造团队,很多创业者苦于找不到方法?小编从团队建设、股权激励培训课程、员工激励、合伙人制度9年时间,有不少案例和经验,提供招人、留人、激励人、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可加指导老师微信mayi8746,还可为您发送值3980元的《员工动力系统工具包》。

创业的道路有爬不完的坑,犯不完的错,关键是,你能否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且从不放弃努力。努力到无能为力,老天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作者:mayi8746,九年团队激励、合伙人制度建设经验。

文章底部二维码图片.jpg

 




获取免费资料

企业管理宝典 免费领取

扫描微信立即领取

Tel:400-111-5676

企业免费咨询

企业管理专家 一对一解答

获取免费资料
更多联系方式

Tel:400-111-5676

×
留下你的观点
×
二维码
×